不必被稱為「士族名莊」就很威的波爾多芳都堡「中級酒莊」
本文轉自覓覓客的左腳- https://reurl.cc/0KWzll
這幾年很榮幸可以擔任台灣兩大賣場的葡萄酒選酒顧問。這樣的試飲會每年舉行兩次,目的是找出兩大賣場在「春季」和「秋季」葡萄酒節的主打酒款。通常四月份我們會試飲秋季酒展(十月中到十一月初)的酒;十二月則會試飲隔年春季(四月底開跑)的品項。這些試飲的酒款有的是台灣進口商想上架賣場的酒,更多的則是賣場直接洽談進口,提前半年空運來台的樣酒。
這樣的作業方式讓賣場有充足時間下訂與備貨,但半年後回顧時,我總得重新翻出筆記與照片,才能喚起當初為何推薦這些酒的理由。
目前大潤發正在舉辦 #春遊佳釀 酒展(4/18~5/15),因此本月份我收到的酒款中也有一款是當時我推薦的酒款(就是DM上會看到我的照片在一旁的酒款)。有趣的是,當我上週一次打開所有樣酒品飲時,早已忘記這款酒曾是我當初推薦的(你知道的,波爾多的酒常常都是一棟大房子在酒標中間,每款都長得很類似)。當下只覺得它非常好喝,直到看到酒瓶上的年份,才驚訝原來賣場的酒款竟具備如此出色的陳年潛力。
***********
以下是我的品飲筆記

法國波爾多芳都堡士族名莊(中級酒莊)紅酒
❃ 品種:60% Cabernet Sauvignon, 30% Merlot, 5% Cabernet Franc, 5% Petit Verdot
❃ 色澤:中等石榴紅,邊緣微微轉磚紅的歲月痕跡
❃ 香氣:木質香氣中略帶微微的香草,但更多的是華麗的蕈菇氣息,帶有濃濃的牛肝菌氣味
❃ 口感:酸度中等,單寧雖高卻圓熟柔韌,含在口中平衡感極佳
❃ 評價:正值適飲期,香氣集中於第二類與第三類香氣(熟成果、動物性與香料類),風味複雜、發展均衡。若是明年再喝可能就會完全都是第三類香氣了。
❃ 搭餐建議:松露或牛肝蕈燉飯、紅酒燉牛肉、牛排佐香草奶油或黑松露鹽、蜜汁叉燒、三杯料理、上湯鮑魚皆可一試。
***********
談起波爾多,大家最熟悉的多半是 1855 年的列級酒莊。但我一直覺得 Cru Bourgeois 是個很值得關注的存在。不同於列級制度永不變動,Cru Bourgeois 是「動態更新」的評選制。這種機制更像是餐飲界的米其林評鑑,不是一次得獎就萬無一失,而是每年都要經得起重新檢視。
我很喜歡 Cru Bourgeois 這樣的精神,它來自「布爾喬亞階級」的詞源 —— 中產階層,自主、努力、不靠世襲。如同法國大革命後,許多律師、醫師、企業家翻轉社會階層,用實力證明自己。台灣早期譯為「中級酒莊」,我覺得恰如其分,十分貼近制度精神。2019 年起則改為「士族名莊」,反而讓我有些困惑。
老實說,我並不喜歡「士族名莊」這個新譯名。它聽來像是為了擺脫「中級」這個詞的平實印象,刻意換上一個更「高貴」的說法。但「士族」在中文裡聯想到的是士大夫與世家門第,與 Cru Bourgeois 所象徵的社會流動、實力晉升背道而馳,這種翻譯反而給人一種欲蓋彌彰的自卑感。最令人莞爾的是,這種翻譯層面的誤解,恐怕連波爾多當地公會與酒莊也無從知曉。我猜他們並不理解這樣的中文譯名,在本地語境中可能會引發如此錯置的聯想。
這款 Château La Fon du Berger 2013,我去年品飲時就留下極佳印象。一年後再試,依然精彩。不僅經得起陳年考驗,更是那種不吵鬧、不搶戲、從容不迫,會讓你愈喝愈覺得有趣的酒。
這種酒,不需要用「士族名莊」這樣欲蓋彌彰的「辭藻」修飾,即便被稱爲「中級」酒莊,也無損於它的精彩。好酒不需要頭銜,只要被打開,就能自己娓娓道來。